第246节(1/2)

作品:《独立电影人+番外

    ”

    “说说看?”

    “好。”46岁的谢兰生还是爱笑,“第一个问题,天堂的人会做梦吗?”

    莘野点点头,挺肯定地说:“会的。”

    “第二个问题,天堂里有电影院吗?”

    “有的。”

    谢兰生又看看月亮:“第三个问题,咱们还能在一起吗?”

    莘野更加肯定地答:“当然能。”

    三个答案全都是是,谢兰生盖棺定论:“那就不怕。”

    莘野喉间发出轻笑。

    正元月色又白又亮,两侧建筑古色古香,青瓦朱檐,花木扶疏,仿佛已经矗立千年。

    一步一步踏着砖石,谢兰生再次文艺起来:“莘野,你知道吗,拍《死别》那一场时,见‘妈妈’总结人生,我突然把自己将来的墓志铭给想好了。”

    “嗯?是什么?”

    这要换了其他的人墓志铭能写一长串,什么几座金熊几座金狮几座金棕榈,或者写写别人封的“中国独立电影第一人”“中国独立电影之父”“中国电影领军人物”等等等等肉麻的词,或者……谢兰生的电影成就可以罗列上百行。

    “嗯,就写,‘这是一个幸福的人’,”谢兰生一边说着,一边死死攥着莘野的手,让莘野指根生疼生疼,“就写,‘这是一个幸福的人。他这一生从未离开他的挚爱,与梦想。’”

    【《独立电影人》正文完】

    作者有话要说:

    好啦,到这里就“正文完”啦……应该有三个番外,不过涉及生老病死……我这几天先修修文,一星期后再贴番外吧~

    发个后记:

    首先哐哐道歉……一直都有好多读者说想看到谢导爆红,但他最后也没爆红……他的演员好多爆红,他却没有,只是谢导并不在意,他得到了他想要的。

    打上“正文完”三个字,熊猫还挺如释重负的。首先是文非常难写。要查资料,要写科普,可总是显得枯燥。而且,政治方面我也难讲。各方观点看的越多,对于“对错”反而越糊涂。我写上篇AI行业文也遇到过类似困惑——我没办法光打鸡血,喊“发展AI、对抗美国”,因为科技冷战已经成了AI进步的最大障碍。我若有天更成熟了,可能会修这两篇文,现在只能囫囵过去,说“有人这样想,有人那样想。”再而且,这篇文的时间跨度太大了,两个人的故事还跟大的背景纠纠缠缠,比如最后俩人44/46岁,感情线很难设计。这个艰难终于过去了。

    另外就是,我开文前以为能跟谢导一样,不care数据,只写自己想写的文,可开文后突然发现我做不到……文太冷了,就挺丧的……幸好,这个丧也终于过去了。

    因为这些,我是真的非常感谢一直追更的读者们,没有你们其实熊猫真的很难坚持下去。

    两年写了两个行业文,一个bg的AI医疗行业文,一个bl的独立电影行业文,太累了……下篇开个调剂甜(huang)文,应该是《远离变态》,大家预收一下下啦!专栏也收一下下啦!

    对了,这篇文求五星好评呀!

    【番外】

    第136章 番外一·后来(一)

    2016年,中国大陆观影人次突破13.8亿, 首超北美, 人均一场。也大约在2016年左右,观众观影趋于冷静, “明星”等等模板失灵, 动画片等异军突起, “内容为王”的说法被业内人士不断提及, 这一年的大洗牌对资本是打击, 对观众则不是。

    到了2017年, 《中国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终于出来,只是内容广受诟病。密密麻麻的文字里只有两条比较具体, 而剩下的大片内容依然还是含混不清。不过,不管怎么说, 这总归是电影产业法治化的第一步。另外,从2017年开始,全国电影票房榜首不再总被进口片盘踞了, 本土电影取而代之, 而且优势越来越大。

    谢兰生又拍了一部比较商业的警匪片,票房竟有二三十亿。虽然全年票房排名还是只有第三第四, 但他感觉挺感恩的, 这个年纪这个阅历了,还能 M-o 到观众喜好。

    2018、2019年,文化产业遭受洗礼,被业内称“影视寒冬”。过去几年, 行业监管约等于无,影视一直野蛮生长,不过,2018年,明星忽然人人自危,影视行业风险大增,热钱撤退,融资困难,各大vc/pe甚至规定投资不进影视行业,金融政策全面收紧,高杠杆也不灵验了。平台取消影票补贴,限价购买


    第246节(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