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节(1/2)

作品:《七零之从高考开始

    林叙和林培国宝熊猫一样被围观着,村里人看他们就像看没见过的宝贝似的。

    林培的性格比林叙要活泼多了,可就算如此,他也经不住如此热烈的围观,找了个借口和林叙一起跑出去了。

    他小时候最大的标签是“皮”,就算他和林叙一起备考,在村里一些人口中,他也是不可能考上大学的,哪怕他已经过了初考,还去宁安市了参加统考,还是没人觉得他能行。

    林叙报的是海城交大的船舶专业,林培报的则是海城大学的数学专业,他报第一志愿纯粹是想博一把,当时没想太多,谁知真被录取了。

    ……

    林培给林叙指了一圈:“好多我不认识的亲戚。”

    他都不认识,林叙就更不可能认识了。

    厨房里,外婆和舅妈两人也忙得热火朝天,节前家里没有待客的打算,可这么多亲戚过来,不招待也不行。

    考上大学就意味着进城吃公粮,家里孩子不用过他们这种日子,没什么比这更叫人高兴的了,因而就算又忙又累,厨房人少的时候,两人还是会偷偷乐出声来。

    家里人多也有人多的好处,林叙他俩没擦完的窗户有人擦了,厨房里的活计你搭一把他搭一把,倒是不需要他俩帮忙。

    他俩也不能帮忙,因为不管是遇上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亲戚,对方都会露出迷之欣慰的微笑,同时附上一句:“不愧是大学生,就是懂事。”

    两人:“……”

    只是接了个毛巾提了桶水而已啊!

    他们以前也干这事,怎么没人夸?

    就连他们逗猫玩,都会遭遇迷之微笑+夸赞,要是在以前,绝对会被说一句“林家小子完蛋了,都这么大了,还只知道玩猫。”

    两人真有了一种范进中举式的反差感,当然,周围人的表现也没有范进中举里那么夸张。

    ……

    赵海平和钱鸿是午饭之后过来的:“你俩都收到通知书了?”

    “收到了。”

    “快给我俩瞧瞧。”

    两人虽然为自己没收到录取通知书忧愁,可对林叙和林培被录取这事,他们发自内心觉得高兴。

    海城交大的录取通知书就是一张纸,薄薄的一张,看起来更像发票的上下联,和后世花样百出的录取通知书完全不同。

    通知书上只有两行字,“……转林叙同志,批准你入我校船舶及海洋工程专业学习,请于一九七八年二月二十七日至二月二十八日凭本通知来校报到。”

    通知书最上方印着“海城交通大学”,盖了一个骑缝章,报到的时候林叙拿他这一半,学校那边再拿出另外一半,核对无误即可入学。

    “真好啊。”就这两行字,赵海平看了一遍又一遍,眼里的热切都快冒出来了。

    “宁安大学太慢了,这还是省内,能把人急死。”

    林叙注意到,刚考完那阵,赵海平还会说些忧愁自己考不上的话,最近完全不说了。

    “宁师是不是也没通知?”林培问钱鸿。

    钱鸿点了点头,他的第一志愿是宁安师范学院,他其实比赵海平还要愁一些,因为他打听过了,县里没人收到宁安大学的通知,但据说已经有人被宁师录取了。

    听到林叙他们收到通知书的消息,钱鸿真的羡慕又慌乱,他打心眼里觉得,以林叙他们复习时的刻苦程度,还有两人掌握知识点的天赋,考上好大学是很正常的。

    但他自己也很想考上。

    钱鸿家里条件虽然差,不过对他考大学这事,兄弟姐妹们都很支持,关心他去向的不止他自己,家里人也很关心,他们虽然没问,钱鸿依然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

    钱鸿自己听到的消息和林叙他们说了:“我怀疑自己落榜了。”

    “不应该啊。”赵海平道,“咱俩考完之后不是讨论过答案吗?”

    对语文政治这两科的准备,钱鸿比赵海平更加充分,因为赵海平还有学校这条退路,他却没有。

    数学他们倒是没对答案,考完就结束了。

    赵海平看向林叙和林培:“数学答案你俩还记得不?”

    林叙去了海城交大,林培去了海城大学,后者的数学系相当有名气,能被录取,他俩高考数学必然考了高分。

    钱鸿叹了口气:“我考完没觉着自己数学做得不行。”

    数学确实是他的短板,可这得看是和谁比,和林叙他们比,钱鸿确实是比不过,但和同一届高考生相比,钱鸿自认


    第33节(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