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节(1/2)
作品:《[历史]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番外》
人们饮上一口就额头出汗,浑身温暖舒畅。
也有人小声嘀咕:“我还以为就只有那味道酸酸的宋嫂鱼羹,没想到宋人做辣味鱼羹也这么厉害啊!”
旁人立即提醒:“别再用‘我还以为’这样的话术了……再用老眼光看待和我们直播的这些朋友,就不礼貌了哈。”
那人赶紧点头,忙不迭地再喝一口鱼羹。
亲自负责直播工作的明远这时恰如其时地插播了一条消息:“大宋的商队已经在海外找到了‘辣椒’这种佐料,不日便会将这种种子带回国内,加以培植。将来各位再想要邀烹制香辣提味的菜肴,就有这种新佐料可用了。”
一时间宋人那里一片欢腾。
而一部分注重健康与养生的现代观众则开始重新审视“姜辣”,他们发现这种辣味来源,似乎既能满足口舌对味道的刺激,又更加健康一些。
主会场的双方观众交流过辣味饮食之后,明远将视线转向分会场——不知怎么那里竟然在交流“黑暗料理”。
京兆府豆腐作坊的张嫂,正捏着鼻子,挟起一块颜色漆黑的豆腐块,放入口中,嚼了两嚼——不捏鼻子了,而是连连点头:“香!实在是太香了。”
这种表面颜色发黑,闻着臭吃着香的豆腐,是后世遍布中华各地的名小吃“臭豆腐”。
“好样的,这位嫂子!”
“对嘛!它就是很香的,虽然闻起来有一丢丢臭……”
对面的现代观众纷纷为张嫂的“勇于尝试”而加油鼓励,那边张嫂已经在出神地思考:“我要怎么做才能做出这么好吃的豆腐?是不是先抹上点盐,然后把它就这么放着,让它变臭了,到时再用油炸一炸,吃起来反而香?”
对面一位食品工业专家示意直播麦克风转向他那边——这位专家非常乐意向平行时空中的“前人”分享臭豆腐的做法:
“这臭豆腐的具体做法就是让豆腐腌制发酵,在发酵的过程中,蛋白质会在蛋白酶的作用下分解,硫氨基酸水解产生硫化氢……”
他这番充满了术语的“科学做法”还未介绍完,明远方面就给予提示:“按照‘平行时空交流公约’,详细的做法就请不要对方不曾掌握的科学体系和方式向对方透露了。”
“平行时空交流公约”,是最近被现代观众们戏称为“不剧透”公约的一个自律体系。也就是说,为了避免科学水平发展不均等的平行时空在交流时交换到超出己方水平的信息,因而引发认知混乱,这项“交流公约”要求科技水平较高的一方进行自我约束,否则这部分信息就会在交流时被直接屏蔽。
所以,现代观众就没办法向张嫂提供“臭豆腐”的做法了。
然而这些智慧都是从劳动人民中来的,张嫂没能听见那位食品工业专家介绍的方法,反而笑着道:“没事,但凡给咱一个提示咱就能研究了——”
“难怪我上次忘在屋角的一盆豆腐,闻起来已经那么臭了,将外头一层削去,再下锅炸一炸,吃起来味道还不错,和这个有点像——”
张嫂摸清思路,双眼发亮。
和她在一处观看“直播”的京兆府观众心中则已经馋虫乱爬,就等着张嫂复制出这道“黑暗料理”,好大饱口福了。
*
在各会场进行过分子级别的“实物”交流之后,两个时空之间的“直播”进一步升级为“街景”模式。
会场依旧在各家瓦子内,勾栏大舞台前,但是光幕上显现的则是双方各自的实时街景——
于是现代观众们看到了他们闻名已久,但又绝对是“闻名不如一见”的城市汴京——当时代世界唯一百万人口级别的大都市。
观众们随着直播镜头,聚精会神地观赏汴京城直而整洁的街道,街边挨挨挤挤的楼宇房舍。
他们看见了数不清的房舍、店铺,高大富丽的彩楼欢门,到处悬挂着的酒旗与招幌……这是比他们想象中还更要繁盛的城市商业。
汴京城的朱家桥瓦子里,人们则目瞪口呆,望着眼前从未有人设想过的奇景——街道比他们所见过最宽阔的御街还要宽上好几倍,被分出了好几个车道供车辆行驶。
这些车辆都不用套马,一个个铁皮蒙着的车厢就能在道路上来回奔驰……
“怎么回事?马车呢?”
终于有个宋人站起来大声问。
对面的现代观众好心指点他:“我们这路上跑着的,其实都是马车!”
宋人一时消化不来,全愣在场地内。
第502节(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