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1/2)

作品:《江湖武术学校[综武侠]

    上。

    惠法禅师惊呆了,以不符合年龄的身手狂奔上山,好在山并不算高,他老人家的身体素质也不差,中途也没出现什么意外。

    碧山的山顶是一块平得不能再平的土地,绿荫葱葱,鸟语花香。面对此情此景,惠法禅师好似当年佛祖在菩提树下顿悟一般,忽有所感,决定不去洛阳了,就在此处修行。

    此山本无名,“碧山”二字是惠法禅师所起,只因整座山绿树成荫,碧绿如翡翠,便以“碧”为名,起名碧山。惠法禅师在山顶建立了最初的碧山寺,在此传道,发展了一批信徒。

    惠法禅师圆寂后,他的这些弟子感念师父徒步千里传教之恩德,便也纷纷效法师父当年所举,前往周围传教。久而久之,以碧山寺为中心,南海省乃至周边诸省出现了大批佛教徒,后中原地带虽经几次灭佛事件,但由于南海省地处偏远,并不太受影响,延续至今,佛教已成了南海省的第一大宗教。虽然不能称得上是人人信佛,但讲究点的人家都会在家中置一小佛堂。

    再说碧山寺,从惠法禅师首建碧山寺起,此寺千年来经历无数次火烧、水毁、台风、地震、甚至还有战乱,重建过好多次,但作为南海省乃至南方几省最早的寺庙,受到了无数信徒的顶礼膜拜,也出了不少大名鼎鼎的禅师,还有不少雅慕碧山寺之名的文人墨客不远千里而来,留下了无数墨宝诗篇,其文化底蕴不可谓不深刻。明代时候还有一任皇帝不远千里南下,亲自前往碧山寺礼佛参禅,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北有少林南有碧山”一说开始流行。

    现在的碧山寺是清末重建的,当时西方列强入侵,勇敢的南海水师负隅抵抗,但土枪土炮终打不过洋枪洋炮,洋人上岸好一番烧杀抢掠,碧山寺也未能幸免。寺里虽有武僧,但究竟是肉身难比枪炮,寺庙还是遭到了严重损毁。

    洋人走了之后,当地的官府和虔诚信徒凑钱重建了碧山寺。也就是从这时候起,以碧山寺为中心,聚集了一批又一批当时的武林人士,其中有是当地的民间高手,也有从各地匆匆赶来身负绝学的佛教徒。

    这些身负绝技之人自发建立了护卫队,立志要保卫碧山寺。还别说,在后来的几次战争中,护卫队起了不小的作用,这才使得碧山市在后来的全面战争中得以幸存下来。

    和平年代到来,这些民间护卫队自然也就地解散。许多老武师本不是本地人,但在碧山市生活了这么多年后,早就已经落地生根,家小都在此处,更不愿离开这个气候温暖的宜居城市了。

    碧山市本就因“碧山寺功夫”的存在而闻名全国,如今更有不少练武之人聚集此地,俨然成了新一个“武都”。

    在和平年代有这么一批武林人士聚集在一起也是件让人头疼的事,当地政府没少为如何安排这些个武学宗师的去处而头疼。也是瞌睡的遇到送枕头的,当时国家正提倡体育健身,国家体委正想找人将中华传统武术改造成适合大多数人健身锻炼的武术“套路”,删除了不少传统武术中对抗成分。这些个老武师顿时有了工作——编写武术套路。

    而在另一方面,中华传统武术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名震天下,若是把它全部变成了只具有观赏 xi_ng 没有实战 xi_ng 的武术套路,那未免也折损了祖师爷的名声。于是在设计套路的同时,国家体委也专门组织人员,将传统武术与现代西方搏击技术相结合,创造了以实战为主的“散打”。那些个不愿去设计所谓“花拳绣腿”武术套路的大师们也有了事干,转而去研究发展散打去了。

    最后还有一些既不愿意设计套路,也不愿意研究散打的老武师,坚持发展中华传统武术,然而这批人人数较少,再加之多多少少都有武学大家常有的怪脾气,久而久之,这一批人散落民间,不知所踪。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大师们的潜心研究,武术套路和散打得到了充分的完善。而作为现代无数“摇篮”的碧山市,在改革开放以后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了无数武术学校,为了争夺生源,纷纷聘请那些如今已经白发苍苍的老武师为教练——当然是名誉教练,真正传授功夫的是这些武师们的弟子。

    还别说,这些学校培养了不少人才,光是奥运冠军就有四五个,更别说年年春晚上武术表演的那些孩子,除了有一半是来自嵩山之外,剩余一般几乎都是来自碧山的武术学校。

    拜这些大师们所托,再加上港台武侠小说和电视剧的流行,近一二十年来,碧山武校的名声越来越大,每一天的碧山火车站都迎来无数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和家长,他们怀着一颗“成为武林高


    第2节(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