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节(1/2)

作品:《七零之从高考开始

    中简单很多,准确地说,要比他们平时复习的难度低。

    赵海平和钱鸿这两科学得很扎实,他俩很用功,不会因为自己这两科学得好就放松要求,他俩怎么要求自己,就怎么要求林叙和林培。

    第一道是注音题,还要标调,放在后世,这是小学语文才会考的题,现在出现在高考的初考卷上,足以证明这几年在教育上的缺失。

    第二题问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并举例。

    林叙没有多思考,拿起题目就写了下去,他跟着赵海平把汉语拼音和修辞仔细复习了一通,这两道题对他来说没什么难度。

    之后是一道分析诗词中心思想的题,林叙笔一直没停,初考出的题不难,都是课本上已有的题。

    林叙一直觉得语文不是自己的长项,可这几道题做下来,他发现,他的表达可能没有那么精确,但基本意思能达到。

    下一道题,林叙换了个姿势开始作答。

    这是一道文言文翻译题,大题下面有两道小题。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届斩……”(注1)

    林叙不急着写答案,而是在草稿纸上先写了一遍,梳理了一下句式。

    “陈胜吴广都被编进这支队伍,当屯长,正碰上下大雨,路不通,估计已经耽误了期限。”

    两篇文言文,一篇出自《史记》,一篇是王安石的《游褒山禅记》,赵海平给他们猜过题,王安石的文章和诗属于必背的那一类,最近这几年,光看报纸也知道,王安石在古代文学家里地位很高。

    虽然高考没考,初考猜对了题也挺让人振奋了。

    有个给力的小伙伴实在太重要了,林叙决定,等初考结束,只要能参加统考,他一定让赵海平给他再猜一次题。

    写完了文言文,作文题同样是二选一,林叙选了《在沸腾的日子里》这个标题。

    还有一道《谈青年时代》他没选,因为“谈”这个字一看就要写议论文,这不是林叙的长项。

    100分的考卷,作文占了足足60分,由不得林叙不重视,他不敢太随意,思考着这个文名能不能写成给某某的一封信的形式,他感觉不太合适,之后还是改成了记叙文的形式。

    想了几分钟,林叙还是没什么灵感,他盯着考场前面的黑板瞧了一会儿,忽然意识到,他上回整理的《苦战》的资料完全可以用在这篇作文上。

    时间也挺紧张,总不能一直埋头思索。

    林叙在语文上也下过功夫,对他来说,写一篇惊艳的作文有难度,但是写一篇四平八稳的作文却没有那么难。

    思路理顺之后,林叙一直埋头写,他没空去看其他人,考场试卷翻动的声音让他更加沉浸。

    一篇作文写完,林叙只检查了一遍,没有明显的错误,之后他就开始写政治题了。

    政治题不出林叙所料,大半靠背,这个年代也没有那么多选择题填空题,只有干巴巴的问答题。

    “基本方针”“发展战略”“发展道路”……这些都是他咬牙硬背的内容,政治考试和语文最大的区别是,语文是可以有疏漏的,政治不可以,少一个字,意义千差万别。

    林叙写到手指发酸,终于在铃响之前写完了。

    他这个考场有人没写完,铃响之后求监考老师再给个机会,监考老师虽然同情,却只能冷酷地把试卷收了回去。

    ……

    中午林叙和林培他们一起吃的饭,他们原来打算用包子糊弄一顿,后来公社开车过来的赵师傅告诉他们,说县里要求做好这批考生的保障工作,县一中食堂负担不了这么多人,就由各个公社独立解决。

    林叙他们因此吃上了热汤热饭,炒了一个肉,汤是白菜汤,天冷了,刚好吃点热乎的,这样继续考试也不难受。

    “你们都答完了吗?”钱鸿问。

    “答完了,就差一点,幸亏我没在作文上耗太多时间。”林培揉了揉头发,“作文好像没我想象中那么难。”

    放在后世,《在沸腾的日子里》和《谈青年时代》两个作文题都显得有些空,可这个年代,青年人经历过沸腾的日子,也一直在思索自我,苦过,也被磨练过,所以思想是比后世的同龄人要成熟一些的。

    这两个作文题称不上很难。

    林培朝林叙嘀咕道:“我们考场有个人没写完,出门就哭了。”

    “我们也有。”

    “我现在突然发现,高考应该比我


    第23节(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