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节(1/2)

作品:《朕要搞基建+番外

    兄长抱着桢儿沉默片刻道:“哥哥跟你的想法不同,不过我尊重你的选择。”

    我十分感激哥哥的理解,我知道自己这么做势必会引起朝堂上不少人的不满,不过我不会妥协,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大军在五月份攻入吐蕃都城匹播,吐蕃王带着子嗣和仅存的一点残兵逃到逻娑。那里山路崎岖陡峭,士兵追到半路不少人犯起头疾。

    哥哥说起因为海拔高,高原反应会要人命的,不得已我只能下旨,让大军停止追击,不过吐蕃国彻底归入了大启。

    我将吐蕃划重新分为两个州,派得力的官员前去治理,学府的夫子前去教授当地人学习汉语和大启的文字。

    这场战役的好处显而易见,吐蕃国不再是附属国,这里矿产丰富,加速了大启的工业发展。

    *

    长乐六年,我再次出兵攻打了北边的金都,这次出兵是有缘由的,因为在朝中发现了金国的细作,他们竟然混进了军工部,把火铳,火炮的图纸全都泄露出去!

    我闻之大怒,遂决定提前攻打金都。

    十万启明军和北关的五万驻兵,同时挥师北上,经过十个月的鏖战,终于将金都一举拿下,可汗耶律光在逃亡途中被一枪毙命,他的子嗣也没留下全部斩杀。

    金国士兵难以降服,他们骨子里对大启带着仇恨,因此我坑杀了七万的金国降兵。

    听说北川的水都被血染红了,荒野上到处都是尸首和痛苦的哀嚎声。也就是这次坑杀,儒家给我扣上了残暴嗜血的名号,朝中也出现了许多异样的声音。

    团团安慰我道:“陛下不必将那些虚名放在心上,我知陛下是顶好的人,做这些事都是为了大启的百姓,若放任金国造出火炮火铳,那才是遗祸万年呢。”

    我颇感欣慰,他懂我就好。

    *

    长乐十年,母亲因病去世,同年七月父亲因忧思过渡也跟着走了。

    父母的接连离开对我和兄长打击非常大,他茶饭不思一夜间白了许多头发,赵大哥在身边看的着急,带着他外出游诊,这才慢慢缓过来。

    不过也不全是坏消息,年底时我再次有孕,桢儿如今已有十岁,这是我与团团的第二个孩子。

    就在我身怀六甲时,南方再次发生叛乱,兄长及时回来帮我主持朝政,有惊无险的将这场叛乱压下。

    我八月生下长女宋檀,同年十月挥兵南下,占领南召国,将南召王生擒。南召这地方气候炎热瘴气横生,毒虫毒蛇繁多,普通人都不愿去治理。

    后来还是一个南方来的官员主动前去治理,这人名叫闻典,也是被后世称赞的典公。

    他在南召当了十七年的知府,南召能归化彻底与他分不开关系。修道路,学启文,用启钱,读启书他将这里彻底融进了大启。

    *

    长乐十九年,这是我此生最难捱的一年,我的兄长,长治皇帝宋玉竹,永远的离开了我。

    那一刻仿佛天榻了一般,兄长与我不仅仅是哥哥,更是人生的指路人。我们年纪相差的很大,我几乎是在他膝下长大,又多了几分父女之情。

    我和赵将军为他举行了一场隆重了葬礼,亲自送他进了皇陵。

    我知道比我更悲伤的是赵将军,他没有亲人,也没几个朋友,兄长是他唯一的亲人和爱人,可想而知这种打击有多大。

    他茶饭不思,每日守在皇陵边,我去劝过几次,他都沉默的摆摆手说:“我还想陪陪他,这么大的陵墓,他一个人躺在里面多孤单啊,我怕他一个人寂寞。”

    我泣不成声,只能多派几个人留在这里照顾他。

    长乐二十一年,赵将军也离开了,我将他葬在了兄长旁边,我知道他们一定会高兴的。

    朝中老臣陆续离开,新臣也相继崛起,我依旧遵循兄长的教诲,加强国家的基础建设投资,造福百姓。同时鼓励各种发明,无论是军工还是民工还是医学,都在慢慢发展着。

    我在位的四十多年里,大启国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与各国之间贸易频繁,税收逐年上涨。

    在我六十岁生辰这日,万国来朝,无数异邦君主亲自来上京献上本国的珍宝。

    我身着龙袍,带着子子孙孙们登上望雀台,接受万民朝拜。

    无论后世史书褒贬如何,我想我这一生应该算的上是一位明君。

    第201章 番外四 回到现代

    “听说3床今天就拔管了。”

    “真可惜了,这么年


    第294节(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