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节(1/2)
作品:《大宋提刑官(宋穿)+番外》
掀袍走到赵扩面前,宠辱不惊,一脸肃穆,请问道:“皇上,下官斗胆请命。”既然宋慈是皇命钦差理当自称“下官”。“在浩浩天颜泱泱黎民之前请出由我大宋太祖皇帝定制的三十卷大宋刑统原本于公堂上,以示公正,以示天威!”
《宋刑统》原有是三十卷,十二篇,五百零二条,其中又分为二百一十三门,将 xi_ng 质相同或相近的律条及有关的敕、令、格、式、起请等条文分作为一门,《宋刑统》收录了五代,李唐,北宋时通行的部分敕、令 、格、式,形成一种较为完善的律令合编的法典,是当时至高无上的法律专著。
宋慈知道,华亭一案,成,则一鸣惊人,败……不仅仅会前功尽弃,还会赔上他和梅晓辰的 xi_ng 命,今日公堂之战他绝不能输!但单单凭他一介白衣要想对抗轩王,大理寺,临安府,刑部的权威又是绝对不可能的。白敬宣之前警告过他——这叫做螳臂当车,以卵击石,宋慈这种行为不仅会害了他自己,还会牵连他这舅父,大理寺正卿,白敬宣说:”慈儿,你若再不收手就休怪舅父不顾血缘之情,任你自生自灭再不管你啦!”宋慈当时的回答是:“慈儿已经到了今日这地步,怎么可以半途而废,舅父恕慈儿不孝,慈儿今日无论如何要许逆您。”宋慈对着白敬宣叩首三下,又道:“慈儿一人做事一人当绝不牵连舅父和白起。”
往日之事历历在目,增添了宋慈的决心。今日临安府公堂,就算宁宗屈尊降贵出堂围观也不代表他就完全站在宋慈一边支持他,此时的他宛如一苇在水,岌岌可危,靠不了他人,只有靠自己。
宋慈捏紧了双手,躬身不起,静候赵扩的恩准,此时他在赌,赌皇帝的尊威,赌皇帝无论如何都不能在百姓之前有一丝一毫的偏袒,否则……
赵扩看着之下白衣少年虽弯却始终不折的纤弱身影微微一笑,向旁边吩咐道:“刑部尚书何在?”公堂之上走出一人,面向严肃,“刑部尚书安忠在此。”
“安忠,你身为刑部尚书,掌管我大宋刑统,朕命你请出我大宋太祖皇帝定制的全部大宋刑统放于公堂。”
刑部尚书领命而去,宋慈一颗心也稍稍放下了一些,一抬头,就对上了宁宗一双晶亮的眼,宋慈连忙又低下来。不多久,衙役就抬上来了三十口檀木箱子,并排摆在宋慈身前。
宋慈直起身声面对众人朗朗而道:“华亭一案,不仅牵涉两位朝廷命官,还有轩王,大理寺,临安府,刑部,这些都是朝中权贵,但是,在此大宋太祖皇帝定制的三十卷大宋刑统之下,没有权贵,一视同仁,有罪责罚,无罪则不罚。今天,我要当着圣上的面,百姓的面,大宋太祖皇帝定制的三十卷大宋刑统的面,证明梅晓辰无罪的同时也要证明很多人有罪!”
且听宋慈娓娓道来。
作者有话要说:真得快完结了……
73、第七十一章 ...
宋慈两手分别执着一叠卷宗,道:“诸位大人,宋某四叨臬寄,他无寸长,独於狱案,精于检验,重于检验。宋某以为刑狱之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检验。当宋某查华亭一案时,时间已隔数日,犯罪现场,嫌疑人,死者和各种证据都不像一开始那么容易获得了,也就是大辟和初情都不可考察了,所以宋某要重查案子,只有在检验上多下功夫才能找到事实的真相。这一份是大理寺呈办给临安府的验状,而另一份是宋某自己写得验状,两份验状诸位大人们可以进行比对,看哪份对检验的剖析更为深刻。”
衙役呈上两份验状在诸位高官中传阅,最后拿到赵扩手中检阅了一番,赵扩频频点头,道:“两份验状出入甚大,但你所写的条理据悉,显然更胜一寿,你从中又有何意外的发现呢?”
宋慈拱手道:“皇上圣明。宋某从中发现两点破绽……这一开始或许出于宋某喜欢鸡蛋里挑骨头的嗜好。”
白敬宣不无讥意道:“本官提醒你,真能让人挑出骨头的那就不是鸡蛋了。”
“哦?那就不妨试试看,宋某能不能从鸡蛋里挑出一两根骨头来。”宋慈一扬手中案卷,“华庭血案的案由在这份由大理寺和临安府协同记录的案卷中并人证,物证,口供,画押,一应俱全,似乎凭着这些就可致梅晓辰死罪,其实不然,宋某就先从对梅祈的检验中挑骨头。”
“大理寺验状所述:亡者梅祈,身负一伤,皮破出血而亡。敢问诸位大人,大凡皮破焉有不出血的道理?!宋某检验:梅祈 x_io_ng 骨下端, x_io_ng 与腹的交接处有一处一寸长,三寸深
第135节(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